陳海生,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碩士生導師,國內著名中青年心外科專家,1990年畢業于海南醫學院。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第二、第三、第四屆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胸腔鏡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血管外科技術與工程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委;中南六省胸心血管外科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廣東省醫師協會大血管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結構性心臟病學會先心病介入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醫30載,能熟練開展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等各種心臟大血管病手術,主張微創外科理念,較早開展微創心臟手術。近年來,憑著一雙巧手,憑著一顆仁心,上山下鄉40多次,走訪了廣東省30多個縣市,共引進社會慈善基金超過1500萬元,救治了1000多名貧困先心病患兒,獨立開展各種高難度心血管手術10000多例。先后榮獲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首屆優秀醫師獎即金刀獎、第14屆廣東省工會代表大會代表、廣州市先進工作者、廣州市衛健委“優秀共產黨員”、“廣州榜樣”、“首屆廣州最美醫師獎”、羊城好醫生、廣東省爭創“三創一好”模范標兵、茂名市勞動模范、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好一滿意”標兵等榮譽稱號。
善心救貧,踐行大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來自農村基層的陳海生,對貧困這兩個字有著深刻的體會,他始終不忘初心,認真踐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開展愛心行動。為了讓更多偏遠地區的患者能夠享受到高技術、低收費的愛心服務,陳海生自2009年2月與省衛生廳共同啟動“百萬愛心工程”以來,已連續11年開展愛心工程。他還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自2017年至起,先后與廣東省一心公益基金會、北京屈正基金會、廣緣愛心基金會、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簽訂協議開展愛心救助工程。通過“醫保報銷一點、基金會資助一點、醫院減免一點”的“三點”模式,使得患兒家庭在少花錢或不花錢的情況下就可以治愈先天性心臟病。至今,共引進社會資金超1500萬元,開展了1000多例扶貧救助先心病手術,手術成功率100%,重新燃起這1000多個貧困家庭的希望,使這些家庭免于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大醫治未病,陳海生深知防重于治,自2009年來,他利用個人休息時間,上山下鄉40多次,走訪了全省30多個縣市,走基層義診,為當地醫務人員、老百姓講課,讓大家都知道先天性心臟病的預防和最新的治療手段,對術前患兒診療,對術后患兒進行隨訪,為群眾提供了“一站式”的醫療服務。2019年 6月,陳海生第七次赴湛江義診。出發前一天晚上,陳海生收到一條信息:“陳醫生您好,我是湛江遂溪人,我妹妹也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她已經超齡了,不知道您能不能幫我們看一下?!北緛磉@是每天收到眾多求醫的信息之一,但這個生澀的信息,還是讓陳海生記住了。義診當天,19歲的姐姐小蘭帶著17歲的妹妹小花前來求助。小蘭身世凄涼,父親早已去世,母親又是精神病患者,作為家中長姐的她要挑起重擔,撫養4個弟弟和妹妹,無奈之下,初中畢業便出來打工,苦苦支撐。發現17歲的妹妹患有先性心臟病,因過了資助年齡16歲,所以很擔心達不到資助標準,但她實在是籌集不到資金醫治,故找到陳海生主任來求助,說著說著小蘭眼眶都紅了。陳海生聽完后,安慰小蘭說:“你放心,有我呢!”隨后,陳海生當機立斷,親自與基金會聯系,最后力爭資助額度達到3萬元,并在科室帶頭進行愛心捐款,為小花在住院期間的衣食住行提供幫助。小花來廣州后,陳海生主刀為小花行了微創心臟手術,不留疤痕,術后一周就康復出院了。因心中常懷牽掛,在小花出院后三個月,陳海生帶領團隊和彩超機,再次來到湛江遂溪,直接到小花的家中復診,當看到復診結果良好時,陳海生終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為了推廣及提高心血管外科技術水平,2017年陳海生帶頭成立了廣州心血管外科聯盟,聯合了廣東、廣西、湖南、貴州等地的共23家醫院,定期舉辦學術會議,網絡答疑等形式,推廣最新理念。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在聯盟單位內對口幫扶,努力提高各地方醫院的技術水平,使得當地患者更能就近治療,在家門口治療。2019年,他兩次通過遠程會診,對西藏波密縣貧困先心病患兒進行篩查,免費為12名先心病患兒手術治療,得到了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廣州日報、廣州學習強國等媒體報道,充分展現了粵藏人民心通情深。
無私奉獻,勇往直前
都說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為你負重前行。2020年初,隆冬歲末,一場從沒有過的疫情肆虐中華大地。陳海生第一時間向醫院黨委表態,堅決維護黨和政府的政策和領導,若有需要,作為一名有30年從醫經驗的老醫師,隨時準備上前線支援!
雖然疫情嚴峻,醫院一切工作都在黨委領導下有條不紊開展。大年初四,當大家都宅在家避疫的時候,陳海生已帶領團隊開展介入手術救治一名主動脈夾層患者。大年初六,疫情更甚,眼看一波發病高潮即將到來,人人都避而不及般,醫者,永遠都是災難的逆行者。這天一早,陳海生接到一個慌張的電話:“陳主任,我是你一名主動脈夾層患者,去年我是你幫做的手術,現在我哥的胸口也很痛很痛,可能也是主動脈破了!”陳海生印象十分深刻,這是馬凡綜合征的家族,一旦主動脈破裂,生命就是危在旦夕?!澳阙s緊過來吧!”話語簡短有力!
由于患者術前低燒,盡管術前CT等檢查及病史基本可排除與疫情相關,但做最高級別防護,全副武裝上陣,把整個人嚴實的包了起來,并且關閉了層流空調。當摘下口罩時,已是晚上10點了。雖然室外溫度只有8度,陳海生醫師的衣服已經濕了干,干了濕的好幾遍。
這是一場以命換命的手術,這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手術,這是一場重壓之下,但又必須勝利的手術!像這樣的高強度、高難度手術,陳海生醫師僅在2019年完成了110多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手術,而且大多數都是在節假日加班完成的急診手術,這一年陳海生總共完成了390臺心臟大血管手術,幾乎沒有休息日。50多歲的陳海生,還像是一名精勇的生命衛士,時刻保衛著人民的生命安全。
敢于創新,小口治大病
陳海生掌握著領域內高超的技術,他大力推崇微創心臟手術,開展胸腔鏡手術、介入手術、雜交手術等,更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特別是高齡危重患者,采用微創手術治療能極大提高術后生活質量。他不但可以嫻熟地開展各種疑難雜癥的救治,更勇于創新,接受新理念,創造出多個“首例”。早在1998 年5月,率先在廣東省開展全胸腔鏡房/室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年,他就率先開展非體外循環下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等手術;2003年5月,率先在廣東省開展全胸腔鏡房/室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同年10月開展全胸腔鏡二尖瓣置換;2006年率先在廣東省開展胸腔鏡輔助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2018年率先在省內開展一站式雜交手術治療高齡A型主動脈夾層,打破該病種高齡的手術禁區,同年成功開展行經心尖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新技術;2019年,成功開展經股動脈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新技術,年手術量排省內前列,為高齡、重癥瓣膜病患者提供更高、更新、更快康復的手術技術。自從事心血管外科工作以來,獨立主刀完成各種高難心臟手術近萬例,國內能達到這一手術數量的心臟外科醫生十分稀少,為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八十歲的劉阿婆因為患有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長期臥床,動則氣促、頭暈,反復胸悶痛。住院期間曾發生心跳驟停,積極搶救過來后,身體條件十分差,根本無法承受外科開刀手術。但若不處理主動脈瓣,不單止會有發腦梗暈厥的風險,甚至隨時再有猝死的可能。陳海生團隊經過反復論證后,2019年7月,順利為劉阿婆行了經股動脈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此手術屬于微創,不開刀,在大腿根部插一根導管進去即可完成手術。術后三天劉阿婆就可以下床活動了,康復良好。之前長期臥床,動則氣喘的癥狀,得到了極大緩解。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這是陳海生主任的座右銘。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耕耘著,求實進取,在解除病人除疾苦中,分享病人重獲健康的幸福與快樂。

陳海生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