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我?!包h課開講啦”暨師生同上一堂思政課活動在多功能報告廳舉行,此次思政課的主題是“從電影《長津湖》看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學校黨委書記楊俊參加活動并作主旨授課。副校長張彩虹,黨委宣傳統戰部、學生工作部、校團委主要負責人,各二級學院黨委書記、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全體輔導員以及21級預防、口腔專業學生共計300余名師生現場聆聽。

思政課由學生工作部部長鄺家旺主持。黨委書記楊俊、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鄒慶華教授、雜志社齊園博士和馬院邵娜娜博士以及兩名學生代表主講。

鄒慶華教授首先對電影《長津湖》所反映的抗美援朝戰爭時代背景、重大意義和志愿軍戰士所體現的抗美援朝精神做了介紹,講述了抗美援朝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為何而勝,指出抗美援朝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是在中美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幫助同學們正確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正義之戰、和平之戰、勝利之戰,號召大家要堅定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齊園博士則從文學文本解讀的角度,對《永別了,武器》的作者海明威的參戰經歷、創作歷程以及對戰爭的思考作了解讀;她分別從海明威的三部代表作《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談起,講到了不同時期的海明威從對戰爭的迷惘到反對戰爭,再到主張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的不同戰爭觀的轉變,幫助同學們正確認識到文學作家在不同人生時期對社會現實有著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從而也體現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幫助同學們從更加全面、整體地去看待作家作品及其反映的不同觀點,更加正確地認識抗美援朝戰爭的時代性、正義性。

邵娜娜博士從抗美援朝精神及其當代價值出發,以“勿忘苦難輝煌·無愧使命擔當·不負偉大夢想”為主線,闡釋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她認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我們青年學子要努力以“肩負千金,背負萬石”的氣魄做到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寫就雷霆不朽文”。

來自2021級預防醫學1班的孫露瑤同學從自己觀看電影《長津湖》的切身感受出發,講述了她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認識,以及對戰爭的思考、對英烈的感激和對祖國美好未來的堅強信心。她說:“電影和這堂思政課對我啟發很大,我們不要武器的攻擊性,但是要堅決捍衛使用武器的自衛性。今天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也不能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們要和武器的攻擊作用永別,但必須手握未上膛的武器,才能更好地維護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

來自2021級預防醫學2班的彭桉宗同學分享了他的姑太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女軍醫當年參加抗美援朝時奔赴在炮火前線,奮不顧身的搶救每一位志愿軍戰士生命的英勇事跡。他說,抗美援朝的精神從未離去,2003年抗擊SARS病毒,2008年馳援汶川地震、抗擊寒潮、成功舉辦奧運會,再到抗擊新冠疫情,都是偉大的中國人民以血肉相擁,用血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用一句詩歌表達了心中的感慨:清風吹拂,烈士碑前花香飄;朝來暮去,時代接力更新篇!

最后,楊俊書記從三個方面帶領師生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看待抗美援朝戰爭。他首先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用的5個“經此一戰”,帶領同學們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他從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抗美援朝、中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三場戰爭出發,講述了這三場正義之戰為新中國成立營造了安定祥和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環境的重要意義。
其次,楊俊書記談到了如何看待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他講到,戰爭對于個人來說的確殘酷,但戰爭的本質是政治的延續,如何評判戰爭的正義性,必須從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否是為了反抗強權霸權出發進行思考,凡是一切為了人民利益的戰爭、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戰爭、一切反對強權和霸權政治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戰爭。他講到,抗美援朝是在我們剛剛建立新中國,人民需要休養,經濟需要發展,社會需要安寧的情況下保家衛國、抗擊美帝入侵、反對強權霸權且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和平發展的一場戰爭,是正義的戰爭。

最后,楊俊書記從自己青年時代對文學的喜愛和深刻理解,談到怎樣鑒賞文學作品。他說,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引領我們積極向上,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苦難、引起我們精神共鳴,激勵我們健康成長。當代大學生們在自媒體時代、信息化時代、時間碎片化時代,如何更好地構筑我們強大的精神堡壘是需要共同探索的,無論我們走多遠,鼓舞人生的經典作品都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他希望同學們在人生成長道路上,多讀書,讀好書,尤其是多讀經典作品,以汲取前人智慧,構筑好精神家園,用積極健康的正能量鼓舞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
(圖/文 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