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本科教育計劃
一、專業概況
學科門類:醫學
專業名稱:預防醫學
專業代碼:100401
授予學位:醫學學士
標準學制:五年,高中起點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與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熟悉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系統地掌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夠從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執法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三、培養要求與特色
(一)培養要求
1 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要求
(1)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積極投身于公共衛生事業。
(2)熱愛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
(3)遵紀守法,公正執法,始終將控制疾病、促進國民健康視為職業責任。
(4)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念,尊重個人信仰,尊重每一個人,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價值。
(5)尊重和團結同事,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6)崇尚科學,堅持真理,富有開拓創新精神,不斷追求卓越。
(7)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重視對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
2 知識目標
(1)基本掌握生物科學和基礎醫學相關理論知識及研究方法,并能用于指導今后的預防工作實踐。
(2)掌握生命各階段的人體正常結構和功能及其異常情況下的各種變化特征。
(3)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發生機制及防治原則。
(4)掌握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及心理行為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基本理論知識。
(5)掌握不同環境條件下有害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影響因素。
(6)掌握人群健康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宏觀的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方法及微觀的毒理學方法。
(7)掌握健康有害因素的識別、監測和評價的知識和技能。
(8)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基本掌握衛生監督執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9)熟悉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知識和方法。
3. 技能目標
(1)具有對人群勞動、生活、學習環境存在的有害因素進行衛生監測的基本技能,掌握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執法的本領。
(2)具有分析人群健康影響因素、疾病發生及流行規律的科學研究能力。
(3)初步具有制定疾病預防和人群健康促進計劃的能力,并能參與組織實施。
(4)初步具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基本能力及現場工作能力。
(5)具有對常見病、多發病防治和開展社區衛生保健服務的基本能力。
(6)在上級醫師指導下,能聯系實際開展調研、制定現場調研計劃、組織實施,并具有初步分析、研究的能力。
(7)具有健康的心理行為、良好的人文修養以及較強的人際溝通協調能力。
(8)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操作以及數據分析能力,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文獻收集及加工處理。
(9)能夠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并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
(10)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4.行業及工作要求
(1)就業行業
主要為衛生事業管理部門(如衛生部、衛生局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醫療單位、出入境衛生檢驗檢疫局、高等院校、醫學科研單位等。
(2)行業工作要求
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遵守醫德,遵紀守法,嚴謹求實,創新進取,執著追求,為我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事業發展和人民身心健康而奮斗。
具備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備從事各種疾病的預防、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具備基礎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人類疾病病因、病理分類鑒別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備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社區衛生服務和健康教育與干預的能力,具備衛生事業管理、衛生法規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二)培養特色
立足海南,面向全國,培養具有熱帶醫學和養生保健素養,適應國際旅游島建設需求的應用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門人才。
四、主干學科和核心課程
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
主要課程: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理學、內科學、感染病學與熱帶病學、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兒少衛生學、健康教育等共15門。
五、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環節安排(見附表)
(一)課程設置及說明
1.必修課50門,共3373學時(不含指導性學習284學時),其中通識教育課版塊1146學時,專業基礎課版塊1488學時,專業核心課版塊739學時,素質拓展課板塊118學時。選修課分為三個版塊,其中專業方向課板塊10門,共263學時;公共選修課需修滿5分;第二課堂需修滿5學分。
(1)通識教育課版塊:主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和醫學人文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醫學人文課程包括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
(2)專業基礎課版塊:主要開設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包括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臨床技能學、實驗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感染病學與熱帶病學。
(3)專業核心課板塊:主要開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課程。包括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兒童少年衛生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會醫學。
(4)專業限選課板塊:包括大學語文、拓展英語、專業醫學專業英語、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醫學信息學、衛生事業管理學、常用應急救護技能、現代人際關系、循證醫學等課程。
(5)素質拓展課板塊:包括人文素質、專業基礎、專業拓展、信息與科研方法和創新創業五類。
2.教學方法改革
(1)PBL教學法(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課程安排一定比例學時的PBL教學。
(2)指導性自學:絕大部分必修課程開展指導性自學。
(二)主要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
結合專業教育,開設早期實踐教學課程;在各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強實驗、見習,強化實踐技能培訓和實踐能力培養;在臨床實習和專業實習中強調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增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基礎醫學與相關課程實驗
(1)“化學綜合實驗”課程:將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整合為“化學綜合實驗”課程。
(2)形態學課程群:包括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
(3)“機能學實驗”課程: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整合為“實驗生理科學”課程,按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開設。
(4)病原生物學課程群:包括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感染病學與熱帶醫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
2.醫學人文技能:包括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等課程的實踐教學,同時涵蓋人際溝通、醫學社會學等實踐教學內容。
3.臨床技能:包括診斷學、外科技能學和影像學等課程的實踐教學。
4.臨床實習:共24周,其中內科8周,外科4周,感染科4周,婦產科4周,兒科4周。臨床實習前進行崗前培訓,實習期間不安排寒暑假。
5.專業實習:共16周,其中社區衛生院2周,疾病控制中心14周。專業實習前進行崗前培訓,實習期間不安排寒暑假。
6.畢業論文:共8周,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的設計、資料收集、整理分析、論文撰寫與答辯。
7.第二課堂活動
(1)批判性思維與科研意識培養:通過開設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組織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學生進入研究室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科研意識。
(2)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結合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專題講座、學術報告、演講比賽、文藝活動以及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等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課程考核及說明
所有課程結束后必須進行考核,考核分考試和考查兩種形式。
1.考試課程實施課程考核形成性評價改革,學生課程成績評定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考核占50%,終結性評價考核占50%。過程性評價包括實驗考試、標本考試、課堂討論、小組學習、網上討論自主學習、觀察記錄、教學實踐活動、作業及出勤率等。
2.考查課程的考核方式可以為筆試、論文、調查報告、作品等多種形式,具體考核方式由承擔課程的教研室制定。
3.實施三階段綜合考試,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等課程實行綜合考試,設置基礎綜合考試、專業綜合考試和畢業綜合考核(三段式考核),任何一階段未通過者,不能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畢業,需留級或轉換專業學習。其中,基礎綜合考試(第一階段)在第二學年末進行,考核課程包括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專業綜合考試(第二階段)于專業實習前進行,考核課程包括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環境衛生、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及衛生毒理學。畢業綜合考核(第三階段)結合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實踐操作考核方式進行實踐考核。最后進行畢業答辯。
七、畢業及學位授予
在校五年按教育計劃修完全部必修課程(含畢業實習和/或畢業論文)合格,并達到規定的選修課和第二課堂學分要求,品行操行鑒定合格者,準予畢業。
在規定時間內,所修讀課程及外語考試達到學校要求,且品行操行鑒定合格者,由學校學位委員會授予醫學學士學位。